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梦天实验舱送入预定轨道,随着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顺利对接,我们在苍穹建家的瑰丽梦想终成现实。
大火箭,离不开大推力,而大推力,离不开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就好比火箭的“心脏”,对火箭的飞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子文,这位从梅里斯走出的火箭专家专门破解发动机与分系统之间匹配难题。
于子文,男,中共党员,博士,长五火箭动力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1977年5月出生于梅里斯。先后就读于梅里斯小学、梅里斯一中、齐市实验中学,1997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年博士毕业,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十一室工作至今。
仰望苍穹,小小少年怀揣大大航天梦
1977年5月,于子文出生于祖国边陲黑龙江省的一座小城梅里斯,在这里他接受了启蒙教育。东北夜晚的天空,繁星点点,璀璨闪烁,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万户飞天的千古壮举,敦煌神秘的飞天壁画……夜晚仰望苍穹时,对浩瀚太空的向往在小小少年的心底扎根,从此,他前进的道路有了方向。
1997年,刻苦努力的于子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航五系—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他在北航五系继续深造,硕博连读五年,2006年博士毕业。在一代代航天人伟大精神的感召下,2004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航天梦执着一生,托举中国航天腾飞。
迎难而上,锤炼出强大的“中国芯”
他们相遇,似乎是一种命定的缘分。2006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立项,这一年,于子文博士毕业入职火箭院,岗位分工时,总体设计部十一室领导给了于子文3个选择,他直接选了最难的型号。长五火箭是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技术水平最高、结构最复杂、动力系统最庞大,规划研制周期十余年。
多年来,于子文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从长五火箭POGO振动抑制设计师、一级动力系统指挥,一直做到动力系统总指挥。细纹慢慢爬上眼角,曾经踌躇满志的小青年日渐沉稳干练。
多年来他一直潜心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长征二号F遥5火箭产生的8Hz振动(又名POGO振动),曾给航天员杨利伟带来极大的痛苦。于子文说:“这种共振就像人的心脏不停地抖动一样,严重威胁生命。同样,在火箭上,共振会造成箭体结构损坏,后果不堪设想。”长征五号更大,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产生更强烈的振动。要保证火箭可靠飞行,就必须抑制这一振动。用时四年半,他攻克了被称为“长五火箭研制阶段的三个重大关键技术”之一的大型低温火箭POGO抑制技术,有效抑制了共振给大火箭带来的损害。
长五火箭准备首飞时,预冷故障指示灯亮起,火箭“发烧”了。面对突发情况,于子文作为一级动力系统指挥,沉着应对,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将参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反复推敲论证,现场解决了一级发动机无法达到预冷好条件的重大故障,火箭顺利首飞!
2017年7月2日,对于于子文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当天,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常点火起飞,前面几分钟的飞行一切正常。但346.7秒后,飞行曲线急速下坠,火箭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突发故障,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火箭开始一点点往下掉……“胖五”发射失败了!他的心像大屏幕上的飞行曲线一样,一直往下掉,346.7,这个数字和飞行曲线一起,牢牢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不认输,迅速收拾心情,坚持和发动机研制单位一起归零,紧张地投入到复盘和改进中去带队一次次复现当初失利的曲线,终于攻克了难题。
2019年12月27日,长五遥三火箭成功发射,中国航天走出“至暗时刻”,那一刻,于子文和科研人员一起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长五火箭发射探火、探月、空间站建造……航天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于子文怀揣航天报国的志向和理想,始终在追逐航天梦和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征程再启,家乡永远是心中的牵挂
走过了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随着长五火箭的逐步成熟,于子文又投入到新一代近地载人火箭的方案研制中,秉承着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致力于突破火箭的重复使用重大关键技术,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作为梅里斯走出的“天”字号专家,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但他依然能清楚地描述当年老家的一草一木。常年攻关,于子文鲜少归乡,但他始终关注家乡发展,也看到了梅里斯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他说,“我知道梅里斯在不断前进,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拆迁改造,小时候住的老房子也已经被拆,其实挺不舍得的,那里有家人的很多珍贵回忆。每次火箭发射,故乡的亲友总是第一时间发来消息,未来,我会带着梅里斯人民的期待,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装载的是中国人的宇宙之梦,于子文和所有航天人从未停止跋涉,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在我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梅里斯人永不磨灭的轨迹。
追天揽月 强国有我
如今越来越多的梅里斯人
逐步走到时代舞台中央
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
绽放着亮丽的风采
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
家乡为优秀的你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