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鸣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整整走了34年,先后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他的故事如同炽热的炉火,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光芒。
从“零”开始 终成“大器”。核电、石油化工大型锻件,是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能要求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热加工产品,作为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的操作者,刘伯鸣深知锻造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重要性。“必须把这个关键技术拿下来!”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从“零”开始,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日复一日的苦心钻研,终于找到了锥形筒体锻造过程的关键控制点,采用他提出的“关键点控制法”,锥形筒体在中国一重顺利锻造成功,填补了国内锻造技术的空白。在刘伯鸣团队的努力下,先后破解了超大钢锭中心压实、机械性能均匀性等诸多国产化技术瓶颈。715吨整锻低压转子锻造成功,实现了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常规岛整锻低压转子锻件国产自主化,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刘伯鸣在工作室内查看创新产品模型
“毫厘”之间 锻造精品。“华龙一号”作为中国核电主打品牌,是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产品。在“华龙一号”首批示范项目中,中国一重承制了所有3个项目6个机组的主要设备。为了完成主泵泵壳锻造任务,他带领团队连续作战17天,完善了从计算机数值模拟、制定工艺方案到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再到锻造过程中的加热处理、变形操作等工艺流程7项,最终圆满完成“华龙一号”主泵泵壳锻件首件制造。在水压机锻造厂的风炙火烤中,刘伯鸣团队先后完成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蒸发器、接管段、主管道等高难度锻件的锻造重任,推动中国一重形成了一整套“华龙一号”堆型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工艺流程,打造了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的新名片。
刘伯鸣在厂房内指挥作业
比荣誉更重要的是“传帮带”。34年的锻造生涯,刘伯鸣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刘伯鸣“出名了”,有很多企业想用重金聘请,但被他婉拒了,“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认为衡量个人价值的不是企业给了多高的薪资,而是看自己能回报给企业、社会和国家什么”,他更注重的是对青年工人、青年党员的“传帮带”,为中国一重装备制造行业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刘伯鸣牵头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劳模工匠讲堂”“名模带高徒”等活动,将课堂搬到了压机旁、炉台边、机床上,近年来,工作室组织各类培训活动136场,受益职工2000余人次。团队成员中2人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2人从普通职工成长为副班长和大班长。
刘伯鸣在厂房会议室内与工友讨论生产作业事项
既有千钧之力,又心系“毫厘”之间,如今的刘伯鸣,正带领整个创新团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全力迈进,在百吨级的“大零件”上展现出卓越工匠精神,助力我国锻造事业高质量发展。